《日落了,却没人写诗》 作者:陈位昊。
2000 年中国科幻“银河奖”二等奖。(同时期横向对比,就是当年“银河奖”特等奖《流浪地球》。)
小说讲的是未来虚拟网络(当时基于“互联网”想象“元宇宙”)对人类社会的改变。在文章发表后的 20 年里,可以说这个话题非常熟悉了,美剧英剧都卷麻了。
短篇小说在网上很容易随便找到原文:
https://site.douban.com/194593/widget/notes/11784332/note/251738109/
从中很容易看出科幻作品寿命问题。科幻主要分为软科幻和硬科幻。
但是软科幻有个问题,即便有些软科幻作品意境深远,但是,后续的文学作品主题互相借鉴很容易“过时”、“失去新意”。个人认为,像这种作品很难“长寿”有销量口碑。
而相对比,《流浪地球》能比较长寿有生命力,在于“稀缺性”:像一些影视编剧创作者,如果想模仿借鉴这种主题是有门槛的。
2042 年的人,看现在的人写的科幻是什么感受呢。
1
qazplkm 2022-09-18 16:03:01 +08:00 via Android 2
还是问问 2120 年之后的人吧,毕竟百年清零大计完成之前,现实更幻,谁看小说啊
|
2
chijince 2022-09-18 16:45:25 +08:00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再厉害的作家也不可能推测到几十年之后的事情,更别说几百年几千年了。
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里面的很多“科技”今天看来甚至是非常落后的,太空漫游 2001 里面说到了 21 世纪人口爆炸是个大问题,可现在恰恰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很严重,新生儿不足。 |
3
chijince 2022-09-18 16:49:04 +08:00 2
克拉克肯定不会想到制约人口发展的不是粮食有多少而是高房价和高教育生活成本。
|
4
GeruzoniAnsasu 2022-09-18 18:04:22 +08:00
「电子脉冲震颤器」是个好东西
灵感库内容+1 |
5
GeruzoniAnsasu 2022-09-18 18:14:39 +08:00 1
科幻小说的精髓是将现有的社会结构和人文情怀放到更远更宏大的未来科技框架下去想象和演绎。
科技只是科幻的骨架,并不是血肉。 每个新的时代总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因此总有能探讨的新伦理和新内容。以这个视角来看的话科幻的生命力是能经久不息地存续发展的。 我以前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何夕,他的作品都「比较软」,但人文社会气息更浓厚,很多年后再看也不觉得有什么褪色 |
6
god7d 2022-09-19 10:17:15 +08:00
科幻都是对现实的影射
星球大战中的极权帝国 银翼杀手中的反乌托邦、伦理问题 黑客帝国的极权 matrix 、终结者中的极权 skynet 2001:太空漫游、异形中对人工智能觉醒的担忧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
7
leegradyllljjjj 2022-09-19 10:28:13 +08:00 1
生命是偶然的,是元素+巧合形成的一种形态,人类本身在宏观叙事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的生命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填充自身的精神空间;文学,音乐,绘画等都是骗局。人死灯灭,变成无机物重新回到自然,我认为真正的科幻需要跳出这个形式,思考人自身的意义
|
8
LavaC 2022-09-19 10:38:37 +08:00
还以为你想说《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