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totoro52 26 天前
谷歌日常操作
|
2
apkapb 26 天前
反正上次更新也是去年了。。。。
|
![]() |
3
Rehtt 26 天前 via Android
不过也很久没更新了,最新版本还是 2024 年发的,现在 25 年都过了大半了
|
![]() |
4
skiy 26 天前
之前想用的说,后来看到很长时间没更新了。最后老实用传统方式。
|
5
sampeng 26 天前 via iPhone
也没啥好更新的啊…就是个生成工具…也完全够用啊。只是懒得加新功能了吧
|
6
DefoliationM 26 天前
现在都 vibe coding 了,确实可有可无了,而且真没觉得啥地方需要用依赖注入的。
|
![]() |
7
doraemonki 25 天前
看来 Go 不太适合搞依赖注入
|
![]() |
8
kuanat 24 天前
我之前在关于 go 的一些帖子里提到过一个观点,因为 go 的依赖注入太普遍,也太简单了,所以 go 的依赖注入“框架”是非常不流行的。而 google/wire 也不是其他语言一般意义上的依赖注入框架,更准确地说它是自动生成初始化代码的框架,解决的是自动化的需求问题,而非解决注入依赖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go 语言提倡显式控制流,所以类似 try...catch 的跳转机制,包括基于中心注册的注入依赖框架(通过运行时反射匹配),都不容易被 go 社区接受。
造成这种现象的更深层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go 对于面向对象的抽象有两个重要的思想转变,一个是接口由需求方定义,另一个是用组合代替继承。前者就是所谓的 duck typing ,实现接口并不需要显式声明,后者是 struct embedding/receiver method ,两者结合,go 可以用极其简单的方式实现 mock 功能以及对第三方代码的复用。 作为对比,Java/C# 在设计思想上还停留在供给方定义接口的层面上,而需求方通常又不会主动 fork 修改供给方的代码,所以要“实现”一个接口,往往是通过所谓的适配器 Adapter 模式。相比于 struct embedding ,这种适配器模式尽管达到了在不修改第三方代码的前提下“实现”接口的目的,但它要求适配器要持有原始类的实例对象。 如果是 1:1 的接口转换,这种模式还勉强够用,如果是比较复杂的接口转换场景,receiver method 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既可以对自定义的结构增加实例方法,也可以通过别名对第三方或者内置类型添加方法。C# 为此增加了 Extension Methods ,使得它能做到和 go 一样的效果。但是 Java 是没有办法在不修改代码的前提下,为已有类型添加方法的。 所以你会看到 Java 生态中,大部分的供应者在编写代码时,会首先编写接口,毕竟测试与 Mock 场景极其依赖接口。同时适配器模式不是复用数据结构,而是间接持有实例,所以会导致需要管理(相对于 go )更多的对象实例。于是,很多大型项目会直接使用 mocking 框架来简化对于大量实例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go 多数时间是只需要管理自己编写的(或者封装的)实例的,这极大简化了开发者的心智负担,也减少了对使用工具管理实例的需求。 这种对于大量对象的管理需求,才是依赖注入框架的意义所在。对于实例的管理,除了初始化构造,还包括生命周期。现在无论让谁来设计一套通用的依赖注入框架,它对于对象实例本身的管理一定是全局的,也就有了所谓的 DI 容器,另一方面它对于对象实例声明周期的管理一定是隐式的,开发者可以声明 transient/scoped/singleton 之类的意图,但框架并不允许开发者自己手动管理。 回到 go 的生态来看,一方面既没有管理那么多对象实例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提倡隐式控制流,加上 go 生态中显式传递 context 是事实上的标准,所以 DI 的存在空间就非常小了。如果非要在 go 中实现依赖注入,就好比手持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解决一个不存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