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 徒、次 应该怎么理解?
1
zysuper 10 小时 19 分钟前 2
这段文言词句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确实有些难度。我们可以逐一解析,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其中的词义。
### **原句释义** 1. **两鬓风霜** - **字面意思**:鬓发(两边的头发)已经染上了风霜,形容年长或历经风霜的样子。 - **简化解释**:一个经历了许多风雨、已经显得苍老的人。 2. **徒次早行之客** - **徒**:这里是“徒步”的意思,指步行。 - **次**:这里指“停留、歇息”的地方。 - **早行之客**:清晨赶路的行人。 - **整句解释**:步行在旅途中,暂时停下来歇息的清晨行人。 3. **一蓑烟雨** - **蓑**:用草或麻编织成的雨衣,古代人常穿着蓑衣捕鱼或赶路。 - **烟雨**:指蒙蒙细雨,像烟雾一样笼罩。 - **整句解释**:穿着蓑衣,在细雨中行走或生活。 4. **溪边晚钓之翁** - **溪边**:小溪旁边。 - **晚钓**:傍晚时分钓鱼。 - **之翁**:指在溪边钓鱼的老人。 - **整句解释**:傍晚时分,在小溪边悠闲垂钓的老翁。 ### **综合解释**: 这句话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和人物: - 清晨,步行赶路、暂时歇息的旅人,显得匆忙、劳累。 - 傍晚,溪边穿着蓑衣垂钓的老翁,显得悠闲、从容。 ### **教学建议**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可以把难懂的词汇转化为更形象的描述,并借助图片或故事帮助理解: - **徒次**:可以告诉孩子“徒”是走路的意思,“次”是停下来的地方,结合情境说这是“清晨赶路停下休息的人”。 - **一蓑烟雨**:用图片展示古人穿蓑衣的样子,让孩子理解这是下雨时的一种装束。 - 可以把整段话拆成两个情境小故事,生动地讲述这些人物的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画面感。 希望这些解析能帮到你和孩子! 😊 |
2
ghjh 10 小时 13 分钟前
我记得是“途次早行之客”?
一般理解是说半途留宿后早起赶路的人吧。 |
3
muyiluop 10 小时 12 分钟前
|
5
sxt10240000 10 小时 0 分钟前
这段话是一句古文,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句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和景象,通过对比来表达一种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两鬓风霜:指头发两侧已经斑白,形容人年纪较大,经历了许多岁月。 徒次早行之客:这里的“徒”可以理解为徒步行走,“次”是停歇的意思。整句描述的是那些很早就出门赶路的人,他们可能是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不得不早起奔波。 一蓑烟雨:穿着一件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防雨外衣)在烟雨中。“烟雨”指的是细雨蒙蒙的天气,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溪边晚钓之翁:描述的是一个老人在傍晚时分,在溪边垂钓的情景。这样的画面通常象征着宁静、闲适的生活方式。 整句话的意思是:一边是两鬓斑白、早早出行在路上奔波的行人;另一边是一位穿着蓑衣在细雨中垂钓的老翁。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简单、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诗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为它涉及到了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古代文化背景。你可以尝试用更简单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解释,并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者图片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可以找一些关于老人钓鱼和人们早起赶路的图片,让孩子通过视觉形象来感受诗句中的意境。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将诗句的内容融入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中,使孩子更容易记住。 |
6
dule 9 小时 57 分钟前
死去的记忆又回来了
|
7
qtjrs 9 小时 56 分钟前 1
@sxt10240000 #5 你看看《定风波》原文是啥,别乱贴 AI 回复啊。
|
8
ODESZA 9 小时 18 分钟前
@sxt10240000 嗯? 你学的版本和我不一样么,原文可不是这样的啊
|
9
itskingname 9 小时 15 分钟前 3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这一段的格律跟王勃滕王阁序非常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如果二年级学了这一首,那么等高中学习滕王阁序时就会觉得很熟悉了。 |
10
nutting 9 小时 8 分钟前
声律启蒙里有,孩子幼儿园时候就让背了,我也搞不懂啥意思
|
11
yhxx 9 小时 5 分钟前 3
|
12
FanyFull 8 小时 54 分钟前 via Android
途次:旅途中的住宿处,亦指半路上。次,停留,引申为停留之处。
这个解释来自于中华书局的版本的注释。 徒这里应该是通假字,通途。应该也可以算作是错别字了。 然后,可以看到下半部分有溪边相对,这样理解是没问题的。 然后,通过查一下台湾的国语辞典或大陆的汉语大辞典,也可以查到类似的意思: 外出居住的地方、處所。例 如:「客次」、「舟次」。 |
13
deltadawn 8 小时 54 分钟前
1. 出自《声律启蒙•一东》第一段的第六句
2. 《声律启蒙》是中国旧时学校启蒙读物之一,为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著 3. 从『一蓑烟雨』可以看出是在说苏轼,出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4. 定风波 是苏轼被贬黄州写下的词 5. 苏轼当时经历“乌台诗案”而被贬 6. 黄州是苏轼人生一大转折点,前后诗词风格判若二人 7. 当日社会背景是王安石变法,苏轼其实是反对变法的,这说起来有点复杂,可以读点描述宋代的书来了解 8. 总的来说,这几句词反应到苏轼身上,应该是有种躺平的心态。 |
14
dandycheung 8 小时 50 分钟前 via Android 1
@yhxx +1
看了一下该位论坛用户的留言历史,有一条如下: “我也是看不惯公共空间放这种会影响别人的私人物品的,我也是觉得没素质。把鞋放门口和在门口拉屎有什么区别。” 实话说,这种照搬从 AI 上得来的回答,而且还完全不负责验证最起码对错的回复,跟他自己说的“公共空间放影响别人的私人物品”基本一回事。 |
15
danhahaha 8 小时 44 分钟前 5
两鬓风霜,住青旅硬座见客户,一蓑烟雨,河边翻垃圾拣纸壳
是不是好理解多了? |
16
zizon 6 小时 41 分钟前
个人理解:
对比后面的 溪边晚钓之翁,对仗角度 徒次 应该也是某种方位. 次按照次第的词性理解的话,有 order/顺序之类的意思. 徒如果按照同 途 理解, 结合下就是 散步路上看到的行人 之类的意思. |
17
sxt10240000 5 小时 48 分钟前
@ODESZA 贴的 ai 的,ai 对不对就不关我的事了。如果每个人问完 ai 还去验证一遍,那还要 ai 做什么呢?
|
18
mainjzb 5 小时 44 分钟前 10
😅太经典了。”ai 对不对就不关我的事了“
拿着 ai 到处拉屎,难怪站长要封掉 ai 回复的账户。 以后每个 ai 封号的争论都应该先看看这个典例。 |
19
tongjiann 4 小时 57 分钟前 8
@sxt10240000 #17 你都不知道回答的对不对那你贴上来是什么意思,制造垃圾信息误导大家吗,你不过一遍的吗
|
20
Sosomilion OP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为了不造成误解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原文加注释 奉上 定风波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⑵。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⑶,余独不觉。已而遂晴⑷,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⑸,何妨吟啸且徐行⑹。竹杖芒鞋轻胜马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⑻。 料峭春风吹酒醒⑼,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⑽。回首向来萧瑟处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⑿。 词句注释 ⑴定风波:词牌名。又名“卷春空”“定风波令”等。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⑻一蓑( suō)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蓑,蓑衣,用棕榈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
22
nekochyan 2 小时 23 分钟前
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这些字都认不全,现在小学这么卷了吗
|
23
BAT 1 小时 48 分钟前 via iPhone
以前听许嵩的《书香年华》时,搜过这首词律,写的挺好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用了很多对照词,适合刚学会认字的小朋友拓展词汇量。
不过没想到二年级就学这种文章啊……我二年级感觉还在背声母韵母,丢人了。 |
25
BAT 1 小时 40 分钟前 via iPhone
@BAT #22 看了#13 的回复,才知道原来这首词律引用了苏轼定风波的意象。难怪书香年华的副歌里有一句“与东坡热情相拥”,我以前还寻思这诗的作者也不是苏轼啊。
|
26
maddot 1 小时 36 分钟前
我感觉诗词啥的
根本不需要追求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词 这些读不懂的古文字实际上已经死了,不是专业学者懂不懂无所谓 读诗词,只是为了感受意境语言之美,培养一下文字的审美 |
27
Donaldo 1 小时 34 分钟前
@sxt10240000 @zysuper #1 #16 本站不允许贴 AI 回复,另外问完 AI 要去验证是基本常识。
|
28
Donaldo 1 小时 32 分钟前
@itskingname #9 滕王阁序里面尽是这种对仗的 46 句,非常优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