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多企业而言,年底不仅是一年辛勤耕耘的收官,更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复盘风暴”:各类总结报告、绩效考核、部门述职……接踵而来。管理者们此时往往希望通过一场“高规格会议”或者一套“先进工具”( PDCA 、六西格玛、OKR 等)来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种种问题。然而,历史不断上演的现实却提醒我们:
• 为什么有些问题年年提、年年改,却始终像牛皮癣一样反复出现?
• 为何执行力“死命抓”了,却依然不见质的飞跃?
• 到底是哪里出了纰漏,让企业一直难以突破瓶颈?
当老板和管理层在年末压力山大地翻看“未完成事项清单”时,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把一切问题都当成“执行不到位”来处理。结果呢?虽然短期内能见到一些数据或绩效上的起色,但往往刚过完年,新一轮问题又旧态复萌,甚至变本加厉。本质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公司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病灶”。本文将通过“操作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两大类别,为你揭示为什么某些问题“头痛医头”无法根治,以及如何在管理中兼顾“量的提升”与“质的优化”。
一、从“头痛医头”到“根除病根”:为什么一定要区分两类问题?
在团队或组织的复盘与问题分析中,将问题区分为“操作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堪称是一把透视管理死角的“显微镜”。它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剖析“顽疾”究竟是“执行层”手段不足,还是“系统层”设计有误。正如医生看病:有时需要开药,有时甚至要手术。如果所有病症都按“多喝热水”来处理,那显然难以治本。
1. 操作性问题:执行层面的“量的不足”
• 定义
操作性问题通常聚焦于“要做的事”做得够不够好、是否到位。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执行细节、资源配比、技能水平、团队协作等环节。比如:
• 业绩指标未达成,但市场策略本身没问题,只是推广渠道或人力不足;
• 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但主要是因为新员工缺少培训,操作失误频发;
• 项目进度延误,归根结底是项目管理经验匮乏,并非项目本身目标不合理。
• 典型特征
执行偏差:流程和思路大体正确,但“落实”环节出现各种脱节或资源短缺。
可通过“加强执行”解决:投入更高预算、强化培训、优化绩效激励,就能较快看到效果。
可修复性好:往往对局部或单个环节进行强化即可,难度和成本相对较低。
• 常见误区
很多管理者见到 KPI 不达标或客户投诉猛增,第一反应就是“执行不好、员工能力不足”,于是使劲抓细节、抓考核。这固然会带来局部改善,但如果企业存在深层的结构性缺陷,操作层再努力也难见真章。
2. 结构性问题:系统层面的“质的缺陷”
• 定义
结构性问题瞄准的是更底层的“规则体系”和“组织配置”,涉及企业的战略定位、业务模式、部门架构、激励机制、决策流程等。如果这些方面存在先天或根本性的不合理,那么无论执行层怎么拼命,都可能如同给畸形的骨架贴肌肉,表面看起来更强壮,实则根基摇摇欲坠。
• 典型特征
根本性、系统性:需要触及体制、制度或文化变革,牵涉面广,容不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高复发率:结构性缺陷一旦被忽视,就会导致同类问题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部门里反复出现。
整改成本高:牵涉组织利益、权责划分、业务布局、股权结构等深层矛盾,往往需要高层强力主导、大规模变革才能解决。
• 常见误区
很多“顽固问题”表面上看是执行疏漏,其实背后往往是组织结构不协同、利益机制有冲突、决策流程扭曲……如果不从根本处“刮骨疗毒”,再多的“执行改进”也只能临时救急。
二、只盯“操作性”,无视“结构性”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年终复盘时,很多公司最常见的现象是:管理者们如临大敌地制定一堆“执行改进措施”,并为此投入不少资金和人力。但要是真正问一句:“我们的业务模式、部门协同、激励结构有没有根本性失衡?”却常常得不到答案。一旦对结构性问题视而不见,以下灾难场景便可能随时上演: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就像在漏水的桶上贴一个又一个补丁,每个补丁都能临时减缓漏水速度,却从未真正查清木桶底部是否已经腐烂。最终结果是补丁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问题依旧时不时冒头。
• 见效快,但难持久
只围绕执行层做出的改进,往往会在短期内带来一些改善。比如增加销售人员、加大广告投入。但如果公司整体战略方向失当,或者内部资源分配模式不合理,收效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 “高层”与“中层”之间互相推诿
当结构性问题无法被公开讨论或重视时,高层或核心决策者习惯性地将所有失败归因于“员工执行不到位”。而中层或一线却苦于资源受限、权力不足,无力扭转局面。这种“表面和谐,内里针锋相对”的状态会在来年继续消耗组织活力。
• 谁都不敢“挑战根本”
某些结构性缺陷之所以长期存在,往往是因为它涉及公司内部的既得利益或政治平衡。大家都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要真去拆解就会影响高层或股东的短期收益,或牵扯到多条业务线的利益分配,谁也不愿当出头鸟。
• 年终/年中会议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老板或管理团队只有在重大会议上才能“集中开脑暴”,原本这应该是一次打破惯性、重塑未来的好时机。但若只聚焦于“某些部门 KPI 没完成”或者“某些员工不够努力”,那真正事关公司生死存亡的大方向、大架构就被忽略了。
• 团队士气受挫,核心骨干心灰意冷
对于真正有眼界和能力的核心骨干,他们往往能够洞察到公司的结构性硬伤,但看见管理层每次都只把焦点放在如何“抓执行”,却从未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执行这个战略、为什么要用这种组织模式”,就会觉得“对牛弹琴”。时间一长,这些人才可能离开,或在内部选择沉默。
• 次年再战,仍旧受阻
当整个企业的地基(结构)没有被修正,只要外部环境稍有风吹草动,内部的顽固问题就会再次爆发。结果年复一年,不停地修补,却不断地遇到相似瓶颈。
• 陷入“管理内耗”,发展裹足不前
老板和高管年年痛斥“执行不给力”,中层和员工则吐槽“策略频繁变换、资源不配套”。企业的管理团队可能疲于应对这些重复问题,重要的创新项目和战略机遇则因资源和精力被消耗殆尽而被搁置。
三、如何兼顾“操作性”和“结构性”两大维度?
要真正突破企业管理的天花板,老板和管理者必须具备一种“双视角”:
在执行层面上,全力以赴提高“量”的表现;
在系统层面上,勇于变革与重塑“质”的基础。
1. 先行识别:明确“此问题能否通过加强执行解决?”
企业在复盘或日常管理中,可以设定一个“关键问句”:
“如果我投入更多人力、资金、时间,或者改进现有做法,是否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 如果答案是“可以”,那就可以归为操作性问题,通过合理的资源匹配、流程优化、绩效激励就能较快改观。
• 如果答案是“无法根本解决”,那么就要深入审视是不是组织架构或企业制度上的缺陷。
2. 公开讨论结构性议题,避免“集体沉默”
在很多企业的年终会议上,管理者往往倾向于集中批评执行不足,或追问“为什么目标没完成”。很少有人去挑战:“我们这套目标制定机制本身有没有 bug ?”、“这个跨部门协同模式是否合理?”、“组织权责分配是否会让团队之间相互内耗?”
• CEO/老板带头剖析
如果企业最高层不愿意谈结构性问题,任何人都无法真正推动改革。老板必须亲自给管理团队“背书”,并勇敢承认公司可能存在的根本问题。
• 设定“破冰式”环节
可以在复盘中设立一个专门的议题,如“企业未来三年的关键挑战是否与当前组织结构相冲突?”鼓励所有关键负责人畅所欲言。必要时,也可邀请外部专家或顾问主持,避免内部因人情关系而不敢放言。
3. 深度诊断:借助系统化方法论
• 跨部门调研
很多结构性问题往往跨越多个职能,必须由企业内部抽调核心骨干组成“诊断团队”,对各业务板块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找出隐性矛盾。
• 引入外部视角
当企业内部有既得利益或思维惯性时,请咨询公司、行业专家、独立董事等第三方力量往往能帮助识别盲区。
• 评估变革风险和收益
结构性变革动辄影响公司大范围利益格局,需要在“原则性变革”与“渐进式过渡”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好风险评估、资源投入规划,优先选择那些对企业未来最关键、影响范围最广的变革事项。
4. 分步实施:从试点到复制,逐步推开
• 试点先行
对于涉及重大组织调整或流程再造的结构性变革,建议先选取合适的部门或业务线进行试点,用小范围的成功案例来验证可行性、优化方案细节。
• 关键数据追踪
在结构性改革中,传统的 KPI 或绩效指标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改革成效。管理者需要设立专门的监控指标,例如“部门协同效率”“跨部门项目成功率”“干部培养留存率”等,用以衡量新的组织或激励机制是否带来实质改进。
• 文化引导与沟通
任何结构性变革都会动摇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或工作习惯。此时的沟通与文化引导至关重要。让团队明白:没有变革就没有真正的长远发展,所有人都将在“顽疾”中被不断消耗。
5. 建立“长期机制”:让问题及时“向上升级”
• “问题升级”流程
要求各业务负责人在日常管理中,一旦发现重复出现或牵涉多个部门的疑难问题,应迅速将其报告到公司管理层,避免在一线反复推诿。
• 定期复盘与迭代
当结构性变革推行一段时间后,必须再次评估效果,并对不足之处做进一步调整。结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学习的过程。
四、对老板和管理者的“最后一击”——你愿意选择“自我手术”,还是被市场淘汰?
在当下竞争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任何企业都难以只靠“操作性努力”就实现突破。回顾那些曾经辉煌却快速陨落的行业巨头,如诺基亚、柯达、黑莓……他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执行”,却忽视了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型”。结果等危机真正爆发时,哪怕再多的资源、再优秀的执行团队,也只能看着大厦倾倒。
对老板来说,如果结构性问题不解决:
• 你最优秀的员工会对“年年喊口号、却不见真改革”感到失望,从而流失;
• 企业内部会不断囤积“老大难”的包袱,一旦外部行业风向变动,大概率将陷入更惨痛的被动;
• 短期内看似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实则一直在重复补丁式修缮。长此以往,不仅浪费钱,更浪费宝贵的战略机遇期。
对管理团队而言,如果只聚焦“执行力”:
• 你可能收获老板的临时好评,但也将承受后续更大压力——因为明年同样的问题还会重演;
• 你会发现组织协同效率越来越低,每个人都在埋头拉车,却没人抬头看路;
• 一旦结构漏洞变得无法掩饰,所有“背锅”都会集中到“执行层”头上。
真正的赢家,是那些敢于自我手术、敢于触碰利益雷区,甚至敢于彻底革新组织的企业。他们或许在短期内承受巨大动荡和成本,但却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且灵活的地基”,让后续执行和创新都事半功倍。正如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组织不仅要做正确的事情(正确的战略、架构),还要把事情做正确(高效执行)。” 只有两者兼备,才能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只有“量的提升”与“质的变革”双管齐下,才能突破管理的天花板
年底复盘,不该只是一场“执行问题”吐槽大会,更应该是一次发掘企业深层结构漏洞的“诊断大会”。“操作性问题”固然要查漏补缺,但若只盯着执行,不愿碰触“结构性问题”,那就是抱着定时炸弹走进下一个年度,极有可能再度被同样的坑绊倒。
因此,真正成熟的管理者或老板需要做的:
主动鉴别:是“力度不足”还是“方向先天有误”?
公开讨论:将“结构性变革”摆上议程,而非小范围私下讨论;
系统变革:用专业的变革管理方法去审视企业的使命、业务、组织架构和机制,分步推进,持续监控;
长期迭代:结构性问题不会一次性彻底解决,它需要不断地复盘、升级、微调。
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企业才能从“只抓执行”的浅层改进迈向“深度重构”,从而真正把顽疾连根拔起。年年岁岁,“问题”不同却相似;只有当你敢于从根基上挖掘问题本源、敢于动真格地刮骨疗毒,你才能为企业赢得一条持续、稳固、又富有创新活力的发展道路。祝愿所有在年终复盘中摸爬滚打的管理者们,在来年不仅能抓好执行,更能挖出结构性真相,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1
murmur 5 天前 1
我现在看到
xxxx 问题描述,原因是为什么呢 1 、加粗标题: 2 、加粗标题: 3 、加粗标题: 这样的格式都以为是 AI 生成的 |
2
wangshushu OP @murmur 哈哈哈,不重要,问题是关键
|
3
lixile 5 天前
团队士气受挫,核心骨干心灰意冷
对于真正有眼界和能力的核心骨干,他们往往能够洞察到公司的结构性硬伤, 时间一长,这些人才可能离开,或在内部选择沉默。 这三句话简直说道心窝子里了 现在切切实实就是这样的感受 我自己想想一直用系统性崩坏来形容 “结构性硬伤” 所以是楼主自己总结的 还是有对应的书或者文献 |
4
wu67 5 天前
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很多企业老板只是蹭上了过去的风口, 猪都飞起来了, 尤其那种自诩(我低学历, 你们高学历不一样给我打工)的傻鸟.
风口一消失就各种难绷了. |
5
showonder 5 天前
企业竞争的核心是自己的价值领地,踩在风口上的企业,管理上只要不违背常识也一样能挣得盆满钵满;错过市场的企业管理上做得再完美也挽救不了,矛盾永远解决不完、也解决不完没,解决一个可能会有一堆新问题出来,作为老板最好的管理方式是开疆扩土让所有人受益的来忽视矛盾。现在的管理理论更多是为员工服务的,而不是老板。
|
6
wangshushu OP @lixile 我相信会戳很多人的心窝子
|